新网昆明10月8日电 (陈中正)记者8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蒋学龙课题组与安徽师范大学等单位相助,在长尾鼩鼱属分类和系统演化研究中取得新希望。这一研究在喜马拉雅地区发明2个哺乳动物新种以及一个待描记新种。
长尾鼩鼱属隶属于哺乳纲鼩形目鼩鼱科,主要漫衍于喜马拉雅山脉及其相邻的高黎贡山,是喜马拉雅地区最为常见和最具代表性的鼩鼱科动物。由于长尾鼩鼱属漫衍区交通未便,采样难题,该属分类系统恒久保存争议。已有分类系统以为长尾鼩鼱是一个单型属,仅包括1个物种大爪长尾鼩鼱(S. nigrescens),2个亚种(S. n. nigrescens和S. n. minor)。
为了厘清长尾鼩鼱属的分类与系统演化历程,研究团队在喜马拉雅-高黎贡山地区开展了深入的视察,团结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数据对该属的分类和系统演化举行了剖析。效果显示,长尾鼩鼱属共包括5个主要分支,其分解均已抵达物种水平。其中两支划分代表着已知的两个亚种:S. n. nigrescens和S. n. minor,由于S. n. minor体型显着偏小,遂将其提升为有用种:小大爪长尾鼩鼱(S. minor)。
同时,研究职员发明,两个划分采自西藏墨脱海拔2100-2830米地区和林芝海拔2560-4200米地区的标本皆单独聚成一支,且在形态显着区别于其它支系,遂将其描记为新物种:墨脱大爪鼩鼱(Soriculus medogensis)和雪山大爪鼩鼱(Soriculus nivatus)。别的,尚有采自墨脱海拔2100米地区的一标本单独聚成一支,其体型大于小大爪长尾鼩鼱但显著小于其它3个物种,也应代表着一个未被描记的新种,但由于标本较少,研究职员将在获得更多标本后再对其举行正式描记。
研究还显示,长尾鼩鼱属起源于中新世晚期,并在更新世早期爆发了快速分解。研究强调,喜马拉雅地区小型兽类多样性可能仍被严重低估,相关视察和研究急需增强。
相关研究效果于克日揭晓在动物学专业期刊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上。(完)